来源:绿色中国 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创新发展的先行者,面对新征程上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要求,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也随之进入了新的章节。上海建工集团旗下的子集团——上海园林(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建工园林集团”)作为一家在全国园林绿化行业处于龙头地位的上海本土国有企业,自觉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充分发挥资质体系及全产业链优势,聚焦互花米草治理这一生态修复领域“难啃的硬骨头”,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宜居环境,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缘起东滩:探索互花米草治理之路 2012年,彼时的上海市崇明县政府发布《2012—2014年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要实施东滩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开展滩涂互花米草的生态控制,优化鸟类栖息地。随着这份《计划》的发布出台,上海建工园林集团的业务范围也在多年后因这座岛屿进一步得到拓宽,从此与互花米草治理结下了不解之缘。 崇明东滩湿地位于候鸟南北迁徙路线东线中段,滩涂辽阔,是东亚最大的候鸟保护区之一,也是国际迁徙鸟类必需的栖息地和水禽的越冬地。这里曾记录的鸟类最高达312种,迁徙水鸟达上百万只。每年11月前后,这里都会迎来这一群特殊的客人,数万只成群结队的候鸟在此驻足嬉戏,成为一年之中最难得的壮观风景,吸引大量的市民、游客、摄影爱好者的关注与热切追捧。但在此之前,由于互花米草的入侵,鸟儿在这里的栖息地和食物被无情掠夺。 互花米草原产于北美洲东南部沿海,因其具有防风抗浪、抑制沙滩风沙等功能,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成为促进滩涂淤泥生长、巩固海岸的“利器”。然而,由于互花米草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和适应性,它们“反客为主”,挤占了本土植物的生存空间,严重破坏湿地生态平衡,极大地威胁了候鸟的驻足空间。 究竟采取什么办法才能尽快控制住互花米草的扩张,从而改善保护区的生态系统质量,还鸟儿一片驻足之地?这成为了萦绕在上海建工园林集团项目团队心头的难题。 项目团队首先采用化学药剂法、反复刈割法进行实践操作,但发现各有弊端。化学药剂法:每隔四十天左右喷洒化学药物,共计喷洒3次,从而抑制互花米草生长,但该方法仅适用于互花米草的斑块状生长区,且喷洒药物对底栖动物生长不利,与保护区宗旨相悖。反复刈割法:反复割草5次,消耗互花米草的生长能量,但该方法过于消耗人力,且无法做到斩草除根。最后,项目团队运用全国首创的“带水刈割法”进行实验探索,在论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后,确定了未来的治理方向。 带水刈割法即首先围堰蓄水至40厘米的高度。其次,在6-7月份互花米草生长旺季时,将其上半部分人工割除,使互花米草剩下的根系浸泡在咸水中,隔绝水面上方的氧气。最后,互花米草因吸收不了外界养分而无法继续生长。 一年后,互花米草治理已初见成效,吸引了36种共计两万多只越冬鸟,更有8年未见的水雉回归。上海建工园林集团首创的“带水刈割法”使保护区内的互花米草得到了有效控制,并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方法和理论体系。同时,上海建工园林集团结合“带水刈割法”实验成果,启动了鸟类栖息地改造工程。在不同月份蓄水时,及时进行水位高度调整,调整植被,营造生境岛屿,使这些岛屿成为了雁鸭类和鸻鹬类动物最爱的栖息地。 2023年,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生态控制与鸟类栖息地优化工程获评2021—2022年度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2024年,在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崇明东滩生态保护区顺利通过评审,成为上海首个入选的世界自然遗产。 面向大海:延续互花米草治理之道 充分汲取在崇明东滩生态保护区项目中积累的技术成果和成功经验,上海建工园林集团承建了上海奉贤滨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一标),在治理互花米草的道路上越走越稳。 奉贤滨海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位于杭州湾北岸中部,计划依托海岸带生态修复,打造一条17.4公里的滨海生态廊道,营造开放式的带状滨海复合生态空间。 项目施工内容主要包括盐沼湿地生境保护修复和海岸带生境多样性恢复,涉及互花米草生态治理31.83公顷,恢复本地盐沼植被43.95公顷,消浪坝原位修复2479米,重构潮沟系统1401.7米,营造潮下带生物礁生境21公顷,建设碳通量塔1座等。建成后的项目将极大地改善海岸带部分岸段侵蚀严重、互花米草入侵、市民亲海空间不足、社会服务度低等问题。目前该项目已进入收尾阶段。 针对中低潮滩且滩涂底质松软的施工条件,上海建工园林集团采用“三次刈割+翻耕深埋”的物理生态除治手段,高效除治大规模连片的互花米草。在零星边角或翻耕深度无法达到2米的区域,采用“人工刈割+覆膜遮阴”的除治方法,有效抑制互花米草的生长直至植株死亡。项目区域内互花米草整体灭除率达95%以上。 在互花米草生态除治工程实施区域以及湿地光滩区域,上海建工园林集团对本地盐沼植被进行了恢复。根据杭州湾地区常见滩涂植物的生长习性、潮滩盐度及高程等,选取芦苇作为主要恢复植被,间或种植白茅、盐地碱蓬等,在滩地高程较高区域,种植耐盐碱小乔木海滨木槿。同时,依据区域本地植被分布情况,在零星分布的植被周边进行扩培。 在生物礁预制阶段,上海建工园林集团采用组合拆装式礁体预制铝模,大幅提高镂空式箱型钢筋混凝土礁体预制产量,缩短生产工期,还有利于砼浇筑质量控制,保证礁体外观质量与结构稳定。在生物礁投放过程中,采用了钢架自动脱钩吊具和点式自动脱钩吊具,结合GPS技术对水下拟投点精准定位,大幅提高生物礁投放的稳定性、准确性、高效性。 项目内还布置了碳通量观测塔,塔上部设置高达39米的钢结构塔架,塔内配置设施设备,用涡动相关通量观测系统,监测湿地对碳的收支状况,评估湿地增汇减排能力。这座碳通量塔的建成意味着将进一步完善海岸带碳通量监测网络。 在成功实施以上项目的基础上,上海建工园林集团在互花米草治理领域积累了充足的经验和“底气”,在一个个生态修复项目中贡献出越来越多的“上海方案”,先后承接了上海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上海崇明北沿湿地等大型互花米草治理项目,着力提升上海蓝绿品质,为上海打造“生态之城”筑牢安全屏障。 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互花米草治理项目位于上海市九段沙自然保护区内,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互花米草“刈割+围淹”法治理、植保无人机及人工辅助药剂法治理、本地植被种植等。通过采用多管齐下的管控治理措施,互花米草的扩散趋势将得到有效遏制,进一步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平衡,确保长江口生态安全。 崇明北沿湿地互花米草综合防治工程1、2、3标位于上海市崇明区,西起崇启大桥,东至六滧港。项目计划分为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主要进行互花米草除治;第二阶段进行围堰拆除及滩面恢复。互花米草治理方案主要采用“刈割+围淹”方法,近岸高滩区域采用“刈割+翻耕深埋”,管袋围堰投影面区域采用“刈割+管袋覆盖遮阴”,滩地内零星互花米草采用“刈割+挖根清除”。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上海建工园林集团将继续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重大战略部署,围绕“园林景观+环境工程”双主业发展路径,持续为上海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筑牢生态基底,让市民在绿水青山中共享生态福祉,感受城市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