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市政公司承建的金海路(杨高中路-华东路东侧)改建工程3标一工区高架主线正式通车

日期:2025-01-15


近日,全长约7公里的金海路(杨高中路-华东路东侧)改建工程高架主线正式通车,标志着浦东新区的交通体系再次迎来重大升级。其中金海路(杨高中路-华东路东侧)改建工程3标一工区由市政公司承建,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桥梁工程、排水工程、道路工程、地面桥工程,以及照明、合杆整治、交通标志标线等道路附属设施。


实现技术革新,铸就精品工程

该项目的施工环境较为复杂,全线与轨道交通9号线共线,并涉及航油管、超高压燃气管等重要管线保护,同时需要与外环线及周边多条主干道无缝衔接。面对这些挑战,项目团队迎难而上,通过技术创新来破解难题。其中,全预制装配式桥梁施工工艺的广泛应用成为本工程的一大技术亮点。项目团队对桥梁立柱、盖梁、箱梁进行了全面预制,在工厂中完成了标准化生产。这种工艺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大幅缩短了施工周期,还将劳动力占用降至了传统施工的25%。更重要的是,它有效减少了现场浇筑对环境的影响,为快速路建设提供了一种绿色施工的新方案。在关键技术环节上,项目团队同样取得了突破,采用了ICE免共振施工护筒技术,从而有效避免了施工振动对轨道交通的干扰。这一技术的运用,不仅确保了施工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大大降低了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此外,荷载扩散技术也在大跨度桥梁的吊装和安装中得到了充分运用。这一技术确保了桥梁与地铁共线区域的稳定性,为整个工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严控质量标准,打造卓越工程

在质量管控方面,项目严格执行全周期质量管理体系,涵盖从桩基钻孔灌注桩到钢筋成型安装、预制构件连接套筒灌浆等关键工序。为确保每一根桩基达到设计标准,项目引进了先进设备对钻孔深度、垂直度进行实时监测。在钢筋安装和混凝土浇筑环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层层把关,确保成型质量符合设计要求。预制构件的连接套筒灌浆工艺是本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之一,项目团队在试验阶段反复优化灌浆配合比,并根据不同气候条件调整施工参数,确保套筒的连接强度和长期稳定性。此外,项目全面推行首件制管理,对每一关键工序进行首件试验施工,并在总结经验后逐步推广,以确保全线施工质量的一致性。

在数字化管理方面,项目全过程采用数字化管理模式,依托信息化监测系统对施工进度、质量及成本进行实时管控。团队通过数字化预拼装技术,对预制构件进行精准制造和高效安装,将施工误差控制在毫米级,为工程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除了严格控制工程质量,绿色可持续也是金海路改建工程的重要目标。项目团队在桥下区域特别设置了雨水花园,通过“渗、滞、蓄、净、排”的作用,有效治理雨水径流,同时提升了沿线的生态环境。通过全预制装配工艺的应用,项目将扬尘污染降至最低,施工噪声也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些举措不仅为浦东新区的绿色发展贡献了力量,也体现了项目团队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落实安全稳行,塑造文明工程

项目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构建了多维度的安全管理体系。在施工现场,项目重视文明施工管理工作,通过实施“三化”措施——工具化、定型化、标准化,确保施工环境的整洁有序。为有效落实集团的安全分级管理制度,应用施工安全风险信息化管控平台,对高风险源如桥梁吊装、轨道交通保护区域施工及跨线桥施工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平台的智能预警功能对安全隐患的即时反馈和处理提供了强有力支持,有效保障了施工全过程的安全可控。在外环运河桥抬升段的施工中,项目采取了分步施工策略,并结合第三方监测,确保施工精准性和安全性。同时,在轨道交通保护区,与地铁监护单位紧密合作,通过加强沟通协调与信息共享,建立了完善的安全保障机制,实现了零事故的目标。凭借卓越的现场管理能力,本项目成功荣获2023年上海市交通行业“文明工地”称号,为项目建设历程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金海路作为浦东新区东西向的重要交通干道,施工期间交通组织的难度显而易见。项目采用“占一还一”的交通组织方式,在确保双向六车道通行的基础上分阶段施工。针对外环运河桥翻交施工的复杂性,采用修建临时便道和分块抬升施工的方式,确保了车辆正常通行与工程进度同步推进。在赣桥路至S20段,合理调配资源,分阶段调整交通流线,通过细化交通组织方案,将施工影响降至最低。

通过此次项目的锻炼和洗礼,市政公司不仅打造了一支经验丰富、实力过硬的市政施工队伍,更在项目建设中充分弘扬上海建工“奋斗者精神”,为未来的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支队伍将带着本次金海路改建项目中积累的成功经验,继续在城市建设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为“人民城市”建设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