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对园林集团以及园林设计研究总院、绿建公司主持承担的三项市绿化市容局“揭榜挂帅”科研项目《基于规划引领的环城生态公园带数据治理平台顶层设计与多场景应用探索》(J202101)、《城市公园水环境修复与碳汇功能提升集成技术研究》(J202102)、《生物炭协同功能微生物改良滨海盐碱地绿化工程技术研究》(J202104)进行结题验收。市绿化市容局科信处四级调研员王文进,市公共绿地建设事务中心副主任王铁飞出席会议。会议还邀请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金云峰教授,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包存宽教授、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贺坤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环境科学系主任张勇副教授、宋坤副教授等专家组成员参加会议。 与会领导与专家们听取了课题组的汇报,审阅了相关材料,一致认为三项课题研究方法可行,成果全面完整,结论可信,具有实践和推广价值,完成了课题规定的各项考核指标,同意通过验收,并对研究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成果水平提升给出了建议。课题组将结合专家组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深化、细化、改进与完善课题内容。 基于规划引领的环城生态公园带数据治理平台顶层设计与多场景应用探索 课题针对环城生态公园带数据管理中存在的数据分散、规划与实施目标传导不畅、管理效率低、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围绕数字化转型与生态城市建设需求,开展生态空间数据治理平台顶层设计研究。提出“数据底板+业务中台+应用系统”分层架构,整合自然资源、城市资源、项目全周期等核心数据,建立跨部门数据共享标准与安全机制,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高效融合与协同应用。同时,创新应用场景设计,实现生态资源动态监测与业务闭环管理。课题在外环绿带功能提升项目开展示范应用,通过数治平台实现规划目标跟踪、资源动态评估与辅助决策,显著提升规划数据治理效率与决策科学性。课题形成典型场景实施方案2项,发表论文3篇,培养高级工程师3名,技术团队10人。相关成果获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规划设计二等奖。获第二届中青年工程师创新创业大赛(规划资源赛道)入围奖。 城市公园水环境修复与碳汇功能提升集成技术研究 课题基于碳汇绩效,立足上海市公园内水体的水质、生境等特征,针对“源头-过程-末端-后期”系统的城市公园水环境,优化关键技术结构体系,并对上海市及可推广地区的城市公园水环境治理与节能减排等基础数据进行研究,形成外源污染减量化及控制、生物滞留、生态护岸优化、水生植物配置优化及水生物网-高效生态塘系统构建、水质预警及景观动力强化净化等一套适用于上海公园的全过程城市水环境修复技术体系,并成功推广应用于“鲁迅公园水体生态治理”等项目,获亚太区风景园林国际大奖卓越奖、IDA美国国际设计奖荣誉奖、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项目水系统工程设计一等奖。课题发表论文4篇,授权发明专利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项,颁布国家标准1项,培养中高级人员4名,培养研究生2名。相关研究成果为城市公园水环境治理技术革新提供指导和支撑。 生物炭协同功能微生物改良滨海盐碱地绿化工程技术研究 课题针对上海及长江口滨海盐渍土盐度高、肥力贫瘠、透水透气差等原因导致植物生长势较差,影响植物景观效果和生态安全屏障作用的特点和难点,开展滨海盐渍土改良施工技术研究。通过研发生物炭基材料筛选及改性技术,筛选出5种生物炭基材料并形成数据库,研发了“生物炭基材料-促植物腐熟功能菌”协同应用技术,建立适合规模化应用的改良技术。项目相关成果在“临港新城主城区WSW-C1地块楔形绿地”“合庆郊野公园一期景观工程”等项目中进行示范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具有一定推广价值。课题授权发明专利1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论文3篇,筛选生物炭基材料5种、改良配方1套,培养中高级工程师2人、培训技术人员200人次。经查询相关研究成果综合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为长三角地区大规模盐渍土改良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次科研项目的顺利验收既是园林集团深入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取得的新成果,也是对创新技术推广应用和研发能力提升的肯定。园林集团将继续加强技术创新力度,增强行业影响力,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