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园林设计总院负责设计、绿建公司负责施工的上海滨江森林公园部分绿地恢复及调整提升(沿江通道占用地块)工程正式面向公众开放。这片曾被工程占用十余年的废弃地经匠心改造,焕发新生为具有“四化”品质的绿色生态空间,为市民游客打造避暑新天地。 四大主题区,生态与功能交融共生 该项目总面积约3.85万平方米,兼顾生态效益与游憩功能,划分四大特色主题区域。 宿根园景观区由原无障碍花园升级而来。上层种植樱花、海棠,下层配置金鸡菊、八宝景天等宿根花卉,形成色彩斑斓的花境,为游客营造可触摸、可感知的自然空间。 水畔林溪景观区新开挖水系,沿岸种植乌桕、池杉等乔木,并搭配菖蒲、千屈菜等水生植物,打造水岸相映的生态景观,提升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水上森林景观区在原有水杉林的基础上,增设穿梭其间的木栈道以及临湖景观木平台、景观木亭等设施,方便游客近距离观察森林生态。林下补植耐阴花卉,在深秋时节,水杉变色的景观将别具特色。 外借景观恢复区是紧邻上海公安学院的西南角地块,以乌桕、银杏、无患子等色叶树种打造秋色景观混交林,层林尽染的秋景将成为城市天然调色盘。 提升改造质量,打造五大施工亮点 隧道顶盖区域实现突破性重建。项目涉及1.7万平方米隧道顶盖区域。该区域由于存在严格的荷载限制,导致绿化施工面临重大挑战。项目团队严格控制1.5米种植土层荷载,采用轻质营养土解决技术难题。同时,配合第三方机构对隧道结构实施实时监测,通过多项检测手段保障施工安全,最终实现苗木成活率达100%,使闲置十余年的顶盖地块成功恢复生态功能。 碱性土壤得到针对性修复。针对覆盖于隧道顶盖的强碱性土壤,项目团队实施分区修复方案:将宿根园景观区的土壤调整至中性,保留水畔林溪景观区碱性特征,外借景观恢复区适配耐碱植物。对于碱性较高的区域,通过施用草炭、有机基质,从而降低土壤pH值。对于香樟、无患子等对土壤要求较高的树种,项目团队在树穴中掺入黄沙以改善透气性,精准补充磷钾肥,确保树木存活。 水系改造构建生态功能闭环。项目团队以“提升生态效益、景观效果和功能性,同时兼顾可持续性、经济性和安全性”为核心目标,重建自然水系。公园引入曝气机抑制藻类生长,采用人工湿地岛等技术净化水质。在自然驳岸处搭配菖蒲、水葱等植物以稳固岸线,既提升了区域生物多样性,又兼具蓄水灌溉功能。同时,项目团队采用低影响开发技术,降低后期维护成本,实现生态效益与实用价值的有机统一。 宿根花园打造四季景观体系。精选象耳芋、玉簪等抗性强、观赏性佳、生长表现好的植物,并根据光照条件动态调整布局。花境绿岛以狼尾草、松果菊等植物构建野趣花带,同时配植洋水仙、铁筷子等植物,保障冬季景观效果。 硬质景观体现人文与生态融合。利用海芦苇其天然柔韧性和耐水性,通过分层绑扎、固定压重形成紧密结构,纯手工打造亭子。改建区域内陈列了我国首台自主知识产权地铁盾构机刀盘,记录下上海轨道交通建设中的突破性成就,成为融合工业记忆与科普教育的科技地标。为实时监测园区内野生动物(如獐、刺猬、黄鼬、白鹭等)活动,增设多台红外触发相机,为生态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新建碎拼步道舒适串联全园,满足亲子、休闲、打卡等多元需求。 项目开放后,园林集团将以科学养护为核心,制定全周期智慧化养护方案,对公园景观实施动态监测与精准管理,开展系统性深度养护,确保这片新绿洲持续焕发生机。 上海滨江森林公园位于浦东新区高桥镇“三岔港”地区,占地120公顷,是构建上海城市生态空间,特别是外环林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园原址是具有20年历史的三岔港苗圃。2005年3月,上海滨江森林公园绿化景观工程开工,由园林集团旗下园林设计总院负责设计,绿建公司、总承包事业部负责施工。该项目获2007年度上海市“园林杯”优质工程奖、2007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2008年度全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市政公用工程一等奖、2009年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园林绿化工程奖”金奖。 |